|  学校首页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会计学院:探索会计学院“五对接”人才培养实现模式的路径

发布时间:2014-04-24 09:15  点击量:

 

IMG_9661.JPG

 

会计学院于2013710号正式宣布成立,在燕京理工学院中是最年轻却又是在校生最多的学院。学院目前仅设置会计学一个专业,就会计学专业而言,在全国高等院校中重复度相当高,达68%。这样一个大众化专业,如此高的重复度,说明该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也很高,即市场需求率高。然而,这种市场需求率高的专业优势并不能掩盖该专业市场需求已趋于饱和的潜在危险,更不能排除会计专业在众多院校千校一色的基本雷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会计专业目前在现有学校都很兴旺,并无“近忧”,但潜在的竞争风险可能就在“后天”到来。因此,我们不能懈怠,要居安思危,避免“温水煮蛙”。迎战竞争风险的最佳选择只能是“特色强院”,即走出一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独具特色的新路来。

一、路径探索之必要与可能:

1、总结过去                                                              

A.经验

a.专业设置能适应市场需求。近3年来,会计专业招生在燕京理工学院一直十分火爆,并且每年以一百人的速度递增,今年新生达1156人。在全校是唯一突破千人的专业。这说明该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

b.学风良好,良多。学风是办学优劣的试金石,是高校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会计学院的学生学习刻苦、勤奋,学习氛围和学风良好以及学习成绩优异,是有目共睹的。今年上半年的四、六级英语考试通过率分别是39.27%8.47%,名列全校第一;刚刚揭晓的英语写作比赛初赛获奖会计学院达50人,全校第一,其中赵怡同学获河北省二等奖(我校获取的两个最高奖之一)。2013年秋季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平均及格率会计专业仍然名列第一。优秀的学习成绩来自于勤学、好学、劝学、助学等良多学风,良好的学风又来自于学生自己良好学习习惯的积淀,当然也来源于师长严格的言教、身教与管理。这或许正是被称为管理最严格的会计学院的学风教育特色吧!

c.教风严肃、严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风和学风是不可分割的二元结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会计学院的教风自上半年学校提出的整顿与改革之后,教风有了很大的改变,无论是教学态度、教学作风、教学纪律等,还是教书育人、启发引导、师生互动、管控学生等,都有明显的改善与提升。一句话,让我们切记“师道”是不能误人子弟的。

B.问题

a.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不够,因此,教师的应用型、技能型指导能力即职业能力不强,不能适应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我们的瓶颈或短板,是我们力争尽快尽早改变的难点。

b.校企合作办学不够。尽管我们与北京春雪会计服务有限公司、用友新道公司等企业有合作关系,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行实际的有成效的合作。

2、另辟蹊径

1.必要性。如果会计学院仍然沿着“人有我有”的重复式的培养模式的惯性依赖向前滑行,我们的会计专业将或迟或早有可能在拐弯处被竞争时代的列车给甩下来。所以,与其说被惯性的路径依赖甩下摔死,不如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走“人有我特”或“人有我优”的特色之路,求得生存,求得发展,这是必要的,也是森林法则所警示的。

2.可能性。只要我们有忧患意识,有“远虑”意识,我们相信会计学院会走自己的路,完全有可能走出独具特色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从而避免“明日黄花”之忧。

二、“五对接”人才培养实现模式的前提与架构

1.前提:“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前提有两个:一是我们燕京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说,我们培养人才的模式设定必须放在这个培养目标的大前提之下,毫不动摇。二是有别于人的前提,走别样红的特色之路,改变会计专业“千校一色”的状态。

2.基本架构

在以上基本前提的引领下,会计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架构可称为“五个对接”或“五位一体”。其含义是:

    A.以德为先,实现育人与教书的对接。育人与教书本应该是学校和教师的最基本职责,两者也本应该是互为一体的,但是,在现实之中,两者的分离或半分离也常有发生。即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抑或重教书,轻育人。显然,这是有悖教师天职的。我们以为,不仅应该育人与教书无缝对接,而且应强调以德为先。之所以强调以德为先,是因为只有“厚德”才能“载物”,就如同地不厚何以承载万物生长呢?

    B.推进“双师制”,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行业)职业能力的对接。高校专业教学偏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企业(行业)职业能力偏重于具体的岗位实践技能的操作,这两者是有差距的,而实施两者无缝对接,必须有“双师型”教师来承担这项教学任务。因为只有“双师型”的教师才能集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于一身,才能胜任这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

    C.推行“双证书”制,实现专业实践教学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在当前就业难的背景下,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不仅可以领毕业证书,还可以领到会计从业证书或助理会计师证书等。为此,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把专业实践教学与会计职业标准对接起来,让学生获取“一学双证”。

    D.推动会计专业的国际化,实现会计专业国内注册会计师CPA考证与国际ACCA考证的对接。不管是国内注册会计师考证,还是国际ACCA考证(英国),都比较难考,但却很权威,含金量高,在国内或国际公认、通用。为此,我们力图推动会计专业的国际化,实现这两个考证的对接。

      E.实现会计专业的学校培养与市场需求及学生就业的终端对接。会计专业目前的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但是,基于市场预测的数据表明,本科毕业生在市场上已趋于饱和的事实,我们学院对此的对应举措是:使学校培养与市场需求及学生就业对接,即在拓展专业方向(财务会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专业考证、网络金融会计)的同时,强化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实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使之与市场需求及学生就业相一致和终端对接。

    以上“五对接”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互为一体、浑然统一形成“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的实现模式。这也就是会计学院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三、实现“五对接”的路径与支撑条件(规划)

    要实施以上“五对接”的人才培养实现模式,必须走自己的特色之路,要在这条特色路上顺利迈进,一定会受制于若干支撑条件,这些支撑条件主要是:

   1.造就一支敢于担当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目前会计学院的师资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素质上也有些不足,因为从整体上看,我们的教师队伍基本上属于理论型知识型的教师,其理论讲解有余,但操作技能不足,这显然不能适应我们的培养目标、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此,必须造就一支敢于担当能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能理论又能实践,既能动嘴又能动手,既教书,又育人,这是实现第一个对接和第二对接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我们选聘专职教师时已开始重视了这一支撑条件。

    2.建设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这也是“五对接”培养模式的基本条件之一,当然更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因为如果没有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实验、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我们怎么能培养出应用技能型人才呢,这恐怕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建设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实现人才培养第二、第三对接即专业教学与职业能力、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两个对接最重要的支撑条件。

    3.转变教学方式

    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弊端在于抑制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使教与学不能互动,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低下,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大力推进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讨论与辩论式的教学以及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实施,这是第一个对接即教书与育人对接的重要支撑条件,也是第五对接即学校培养与市场需求及学生就业终端对接的特别重要支撑条件。

    4.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质性推进

目前我们在校企合作办学上有点流于形式,没有能进入常态化的实质性的合作办学境地。我们必须突破形式上名义上的合作办学,真正进入实质性的合作办学,让学生真正做到边干边学与边学边干,提升职业能力,就业时立即就可上岗,无须培训,这是第二、第三对接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我院现有十几个实习、实习基地上,再扩大一倍以上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实习基地,保证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接和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能够得以充分实现。

5.实行3+1国际合作办学,为了使会计专业走向国际化,我们不仅要进行双证书考证(注册会计师CPAACCA)的对接,还要与国际高校(加拿大)实现3+1合作办学,举办“国际班”,以此来实现第二个对接和第五个对接,实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

6.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目前我们的实践课占总课时的37%,拟提高两个百分点,使实践课在总课时中占比重达39%。同时为了实现第一个对接,即以德为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对接,在专业基础课中增设一门商业伦理学或商业道德学,这是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不可或缺的。

四、担当“独色强院”的其他对策行动(措施)

为了落实“五对接”的人才培养实现模式,为了承担“独色强院”的任务,我们还需采取一系列的对策行动以此保证我们的教学目标和工作目标、管理目标的完全实现,这些行动计划包括:

1.       居安思危,申报审计学专业

会计学作为会计学院唯一的专业,目前招生规模最大,就业率也很高,似乎可以高枕无忧。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危机潜在,潜在危机也许就在明天或大后天到来,因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切记青蛙效应的警示,提前申报一个新专业——审计学,借以防患于未然。

2.       质量强院,成立会计研究所

学院计划成立会计研究所,申报会计专业省、市立项课题,接受或参与同行业协作的横向课题,同时还可自选课题立项。研究内容可以是专业的理论、制度政策与实践的研究,也可以研究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但无论什么方向的研究,都是服务教学质量提高的,服务于质量强院的。就目前会计学院科研状况来说,显得有些沉寂、活力不足,学术研究气氛不浓,需要有点激发有点刺激,发挥一下鲶鱼效应。

3.       延续专业特色红利,争取较多的投入

会计专业的招生目前在全国众多高校包括在我们燕京理工学院都是比较火爆的,有较大的生源红利或人口红利。究其实,这种红利来自于家长和考生与市场之间的一种互动影响的“反射性”,而这种“反射性”影响又受“流行偏见”或“习惯性偏见”的牵引,当家长与考生的“流行”偏见在互动中演绎为“大众”时,就会产生羊群效应和生源红利。目前,我们的任务是尽可能把握这种羊群效应,延续这种红利,争取让红利转变为较多的投入,如实验、实训软件,师资力量的配备,以保持会计专业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4.       以教学为中心,让人力资源配置为之倾斜

以教学为中心在高校并无异议,但实际上落实教学为中心却存在着较大差异,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应该是体现教学为中心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在会计学院目前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却得不到证实,教师数量远远达不到教育部(1:20)要求的比例,只有15人,与学生数(4474人)比例为1:298,而辅导员却多于教师达17人,其学生比为1:263,离上级主管部门(200:1)要求的比例较接近。有鉴于此,我们力主确立教学为中心,颠覆性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将辅导员现有人数减半,将教师人数翻番,并取消目前行政人员兼班主任这种流于形式而却又无实效且干扰教学管理的制度。

五、结语

未来是未知的,但也是可知的,只要我们能客观的认识并正视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其自然,我们就一定能知天、知地、知未来。会计学院的人才培养实现模式以及会计学院的发展,也必将在我们的手中,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壮大,但愿流行偏见能帮助我们在与市场互动中不断从“小众”演变为“大众”,获取更大的羊群效应,使会计学院更上一层楼。我们“五对接”的人才培养实现模式虽无过去时,只有现在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产生于历史的虚无。我们正在前人太多积累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创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将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走,一件一桩事情认真做,我们期待未来时,马到成功!

责任编辑:

版权所有:燕京理工学院

冀ICP备09049748号-1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085

联系我们

  • 地址: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高新区迎宾路808号
  • 邮编:065201
  • 联系电话:010—80843808/80844355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27 17: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