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信息学院:站在新的起点上为创办一流的应用型本科二级学院而努力

发布时间:2014-04-24 09:26  点击量:

IMG_9640.JPG

 

回首9年前的2005917在操场上举办了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首届新生开学典礼,一转眼九年的时光一晃而过。信息学院诞生于2005年,当时信息学院仅有七个人(院长、书记、秘书各1人,2名辅导员,2名专职教师),学生545人,3个专业,2个实验室。时间如白驹过隙飞驰而过,如今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人数是过去的9倍,在校学生3283人,专业由3个增加到5个,实验室由当年屈指可数的2个增加到29个;9年来已有5届毕业生,3107名学生顺利从信息学院毕业,职工队伍的进步,更是成绩喜人;4人由讲师被评为副教授,21人由助教升职为讲师,6人被评选为学校十佳教师。5人被学校提拔为处级领导或主管。目前,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形成了有正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18人、助教7人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提高稳定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配置。在教材建设上,信息学院的老师共主编出版教材25本,参编出版教材10几本。关于2012年各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申报与批准和2013年学校转设更名两大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及年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新教学大纲的编制,保证日常教学进行,以及迎新送毕等常规工作,在这里就不讲了。

一、下面仅以2013年其中的几件事为例,说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所取得的成绩:

1、校企合作办学向纵深发展,与紫光软件集团进行的校企合作办学已有六年,双方合作良好,不断总结经验拓展办学模式,从3+1办学模式拓展为2+2模式和课程置换。我校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已引起教育部理工处的注意,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合作委员会多次表扬我校,201312月燕京理工学院获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优秀会员单位,以表彰我校校企合作办学先进事迹。

2、学科竞赛取得丰硕成果,学院规划的以学科竞赛带动专业建设,提升新教师业务素质战略显现成效。

为培养本院学生的科研能力,2012年正式成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新中心,统一组织管理学科竞赛,2013年组织各专业学生一共参加六项全国大赛,学科竞赛获奖238人次,其中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项84人次,省级奖项154人次,六大学科竞赛如下:

1)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获全国奖项和省级奖项17项;

2)“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获全国二等奖、三等奖6项;

3)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获华北赛区二等奖6项;

4)第八届“毕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总决赛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35项;

5)第九届“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获华北赛区二、三等奖22项;

6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6人,三等奖7人,河北省一、二、三等奖134人。

3、科研工作成绩喜人,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加。

我们知道高等学校的三大任务是育人、科研和服务社会,一所没有科学研究的学校是一所功能不完整的学校,2013年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研情况走上正轨,具体表现为:2013313由莫德举、孙丽云申报的“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1培养计划的实践研究与课程体系建设”获第六届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这是我校自建校以来首次获得河北省奖励。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积极参加科研,2013年全年共获批河北省科研项目9项,廊坊市科研项目5项,所有的专职教师都参加科研,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明显提升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水平,信院承担的科研项目超过燕京理工学院总数的一半以上(省市级科研)。

发表科研论文数量明显增加,2013年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发表科研论文39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1篇,三大检索论文5篇(EI),主编出版教材5本。

4、培养双师型教师方式多样化。

燕京理工学院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的专职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企业背景、应用技能和动手能力。而我校的专职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离开校门进校门的理论型人才,应用能力不足,企业知识薄弱的特点,学院利用企业资源,先后派出三批教师(8)参加培训,锐捷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培训(段雪丽、刘佩贤、魏威)和教育部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培训(韩海花、卜旭芳、李昆),分别取得了锐捷计算机网络工程师和西门子工程师证书,并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同时为了学院长远发展,我们还组织了2名教师(马睿、刘佩贤)到红帽公司进行国际认证培训,这2名教师通过认证考试已经拿到了国际认证RHCIRHCVA证书,成为红帽学院的教师,可以培训走出国门的学生。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5、创造条件,鼓励学院职工学习深造,提升学历水平。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到终身学习时代,为使年轻职工今后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学院创造条件,鼓励员工深入学习,2013年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有10人在职攻读博士、博士后、硕士学历,不断吸取知识营养、提高业务能力、综合素质。为燕京理工学院迈上新台阶提供知识储备。2013年底已有2名教师顺利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6、质量立校,特色强院

学校从2005年成立那一天开始,就把教学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深知质量是根本,我们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注意建设特色专业,所谓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有特别优秀的地方。经过6年的建设,各专业已经开始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初步形成以下特点:

1)专业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办学,2+2办学模式,做到课程置换企业负责学生就业;

2)科学研究走在全校前列,目前软件工程教研室的7位老师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5项省级科研,1项市级科研,具备引领作用;

3)编书和发表文章多,仅2013年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科研论文7篇,近三年以主编身份出版编著教材8本。

4)教学质量获社会广泛认可,就业率高,2012年软件工程专业共有176名毕业生,其中有113人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91人就业单位在北京。2013年软件工程专业有110名毕业生,从事软件开发的有65人,73人在北京就业。

5)教研室全体教师团结向上,形成一个良好教学团队,教学改革事迹层出不穷,举办了全院教学改革观摩课。

二、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考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大学起码应具备以下4个条件:1、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2、专业培养计划与办学定位高度一致,培养体系有明显特色;3、专职教师具有企业背景或受到过企业培训;4、一流的校内实验室和良好的外部实习实训环境。

细看我校的专职教师大多数是一直在校门内成长起来的,理论知识够用,应用技术技能不足的成员,不是工程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马上成为工程师,应用技术不足的老师也很难马上培养出杰出的应用型人才。建议从现在开始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鼓励老师或组织老师到企业、对口单位进修,进行培训,使师资队伍早日符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

另一项是学校的实验室设备有待提升,实践教学环节应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用的上、留得住、合标准的大学生。从这点上看,实验室还有待加强,尤其是一些应淘汰的仪器设备,该报废的报废,改更新的更新。比如目前校计算机管理中心现有1808台计算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2005~2008年购置的,依照国家规定:台式计算机使用五年后自动淘汰。由于它们中有1200多台计算机装的是Windows xpoffice 2003版操作系统,早已经处于全面淘汰的状态,只有520台计算机装的是Windows 7office 2010版操作系统。而这1808台计算机中有1100台计算机是不能安装和运行Windows 7office 2010操作系统的。为了这件事,学校从理事长、校长到资产处都非常着急解决,打报告给集团报废不让报废、更新不给更新,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学习新知识。在此,迫切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迅速解决。

三、建议

2013418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成功转设为燕京理工学院,从这一天起标志着燕京理工学院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保持燕京理工学院永远进取、不断丰富自己内涵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继续的发展壮大。在强手如林的中国高校战场上,制定燕京理工学院未来发展战略,非常的必要。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详细研究国际前沿动态,彻底明白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制定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所高校做大不容易,做强则更难。大和强有各自的优势和好处,大而强的好处就更多,既能经受狂风暴雨的考验,又能具有抗击大地震的能力。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今后的目标就是做大做强燕京理工学院。

一所刚刚加入二本院校的“新兵”,建议:第一,把专业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引进学科带头人,以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作为专业建设的龙头。以老带新,在科学研究中培养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重点建设有特色、有深入研究基础的专业实验室,经过5年左右,每个学院都要有自己的优势专业,等待时机,及时申报硕士点,提升燕京理工学院的办学层次。

四、信息学院未来10年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远程精品视频课的大量涌现,意味着高等学校的授课方式,在课堂教学形式结构上,会发生相当大地变化。教师要转换角色,要研究新内容,解决新问题,因此,未来几年内,信息学院将:

1、深化教学改革,使核心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建设10门以上的院级精品课,3-5门校级精品课,1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

2、以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以科研促进师资队伍的优化。2020年前使信息学院专职教师队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博士研究生占30%以上,硕士研究生达90%以上。申报成功1-2个硕士点,达到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双丰收。

3、引进学科带头人,打造高素质的学科团队。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科带头人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核心,下大力气引进学科带头人,使学院重点学科建设有根本性的变化。

4、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中长期的发展战略,2020年以前再新建3-5个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型专业,优化信息学院现有的专业结构,成立3-5个研究所,使学院发展走上良性循环。在时机成熟时,成立软件学院,用以迎接下一次IT产业迅速发展的浪潮。

 

责任编辑:

版权所有:燕京理工学院

冀ICP备09049748号-1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085

联系我们

  • 地址: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高新区迎宾路808号
  • 邮编:065201
  • 联系电话:010—80843808/80844355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27 17: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