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材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4-04-24 09:32 点击量: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原理工学院)成立于2005年9月,在北方集团、校理事会、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八年的本科教育的办学历程,已经初步形成了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办学特色,各个专业已经基本具备了培养四年制本科生的办学条件。
1 办学基本情况、成绩和特色
1.1 学科、专业建设与办学规模
我院所涉及的学科涵盖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和药学四个一级学科,专业涵盖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和材料类等三个专业大类,现设有五个本科专业即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
现设有四个专业教研室和化学实验中心、化工与材料实验中心。
目前为止,我院为化工、制药和材料行业送走了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生总人数为2297名,在校生人数为2323名。
1.2 践行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学校“四会”“五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我院近几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和实践“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四年的修业时间内,前三年通过理论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验技能,最后一年通过工程师的业务实践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3+1”人才培养模式确实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3 在教学实践中,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形成了稳定的教职工队伍
在我院办学初期,讲授四大化学的教师,全部聘任北京化工大学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青年教师从2007年开始逐步承担了四大化学和专业课的讲课任务。青年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过程中,通过辛勤的磨练,现已完全能够独立承担2~4门课程的讲课任务,不仅可讲授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不少老师还可指导实习、课程设计、毕业环节等各项教学任务。几年中只有4名专任教师因特殊情况调出,教职工队伍比较稳定。
我院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行政人员6人,专任教师21人,教辅人员6人,辅导员10人,其中具有教授职称1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职称2人,讲师职称10人,助教10人,博士2人,硕士26人。
另外,我院聘任四位北京化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为特聘教授,其中三位老师为长江学者,还聘请六位已退休教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
1.4 高效建设两个实验中心,按时开出实验,切实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院在2005~2007年,先后建成四大化学实验室,从实验台安装到实验设备到位,都是在3~4个月内高效建成的,充分显示了北方投资集团在资金运作上的高效率。后来也同样高效建成了化工与材料实验中心,2013年初正式投入使用。
两个实验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在保证化学、化工和材料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学期可保证20~24个教学班正常开出实验,切实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1.5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创建与企业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新模式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创建与企业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新模式,学院先后与八亿时空、六合宁远、神威药业、康龙化成等18个校外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联系。这些基地每年可接待100人左右学生的生产实习,其中约有60~80人可在实习基地完成毕业环节,实习单位还接收部分实习生就业。
今年首次发放六合宁远“Bellen”奖学金,最高奖学金为5000元,总额为两万元。六合宁远“Bellen”奖学金是我校设立的第一个企业奖学金,被学校评为创新项目。
1.6 加强课程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于2011年和2013年两次认真制定和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规定了每门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等。教学大纲可使教学质量和效果有据可查,切实保证了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落实。
以精品课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抛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情境式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信息量,讲课要求逻辑清楚、层次分明、语言简练、生动,吸引学生对所授课程的兴趣,并要求掌控课堂纪律。
1.7 抓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考研率五年保持全校第一
学风建设中,我院建立了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管理队伍;定期召开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交流会,及时解决学生教师提出的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二年级坚持抓早晚自习和各类学科竞赛,使学生及时消化理解所学知识,按时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开展诚信考试教育,严肃考风考纪,严格学籍管理;开展“学院之星”评比活动,对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突出的学生表彰;对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高的班级、宿舍和个人进行奖励,以点带面,以班风、舍风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我院五年平均考研录取率为14.55%,不少同学考入“
2 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及今后几年的发展目标
2.1 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在几年办学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完善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化工材料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化工材料行业的现场工程师,并进一步探索完善达到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培养要求、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具体实施方案。新指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由3个平台11个模块组成:即理论教学平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每个平台由若干个教学模块组成。理论教学平台由通识教育模块、工程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和专业方向教育模块组成;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平台由公共选修课模块、课外活动模块和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组成;实践教学平台由实验教学模块、课程设计教学模块、实习与社会实践模块和毕业环节模块组成。
2.2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培养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我院师资队伍现状是若按专任教师计算,师生比达1:106,若按教职工计算,师生比为1:54,师生比偏高;教职工队伍的结构来看,专任教师的比例偏低;学历结构中,博士比例偏低;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年龄结构中,青年教师比例偏高,中年教师比例偏低。大部分教师已经基本过教学关,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因此,通过校企合作、下厂实践、科研、教研活动等环节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等工程实践能力,逐步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加强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对各专业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采取组织教学团队,相对固定课程任课教师的方法,尽量减少教师新课程备课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纵向科研和教研课题,积极与企业联系争取横向科研经费,做到横向科研经费零的突破,使科研经费逐年上升;
鼓励教师积极发表学术论文和申报专利,为晋级高一级职称创造条件;
专业负责人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通过引进和培养,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20~30%。
2.3 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提高办学效益
由于受到高等教育生源数量的下降和化工类专业因素的影响,我院的专业招生遇到困难,招生数有下降的趋势。
为此,我院要采取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增加新专业,现有的每个专业都按两个专业方向招生等措施,增加招生人数,提高办学效益。
专业建设目标:根据2013年招生情况“材料化学”在2014年暂时停招,新增“环境工程”专业,使专业数达到5个,我院每年招生规模达到500~600人。
课程建设目标:物理化学课程通过学校精品课程的验收,化工原理课程申报下一批学校精品课程。
2.4 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能力
目前我院能开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实验,需要进一步建设专业方向课实验室,开出相应的专业方向课实验。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少,基地的规模小,尤其缺少生产规模较大,具有化工生产流水线的认识实习基地。
实验室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化工与材料实验中心的功能,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取得学校的支持,新建面积为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目标:新增4~6规模较大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需要。
2.5 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我院学生入学后,两级分化明显,对自己要求高的学生,平均学分绩点大大超过2.0,还能考上研究生,但也有10~20% 的学生,对自己要求不高,每学期都有不及格课程,积累下来而导致留级或退学。另外,经过考研学生面试过程发现,我院学生的实验、实践动手能力需要有待于提高。
为此,开好科技文化节,组织好化学视频大赛、化工设计大赛和化学知识与技能大赛等各类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要加强学风建设,从早晚自习抓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严肃有序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抓教风促学风,教师管好课堂纪律,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风建设目标: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达到50%以上,考研录取率达到10%~15%,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各专业学士学位平均授予率达到9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