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全面体现人才培养“三对接”思想,构建多样化发展新平台
发布时间:2014-05-23 10:07 点击量: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变化,体现信息化社会的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经济结构对教育的客观需求,充分满足高校专业的自身发展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客观需要,立足21世纪现代社会人才的“人类责任、国际性视野、创新能力、专业精深、职业适用”等基本素质品质要求,在遵循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条件前提下,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已修订完成。

研讨会现场
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是在2013级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本次主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培养方案的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在指导思想上,一方面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兼顾多样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定位”。高校人才多样化培养,既是社会的现实需求,也是高校招生规模快速增加的必然走势,又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本次培养方案面向多数学生就业需求,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考研需求与自身其他需求的学生,坚持多样化发展需求,以满足考研深造与学历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念。坚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要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要“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思想。
在基本原则上,一是坚持复合应用型创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现原则,构建“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搭建“平台+模块”的方式,形成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核心、以建立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构建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以及层次化、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教学体系为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立足教育的国际视角,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经历、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要体现培养目标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学方法国际化等。构建便于国际化交流、合作与学分互换与认证的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课程体系。三是凸显“产、教、研一体化”原则。要体现专业的“生产、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特色。特别是要面向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域服务,研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依据区域经济需求,以“错位”理念建立适应区域经济结构的专业特色性课程体系,并寻求所设置专业的方向性特色课程。
在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上,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以平台为基础、以模块为辅助,既保证了国家规格的统一性,又弘扬了学生发展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目标在共性与个性上的整合。在保证专业体系稳定的基础上,要构建起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差异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中应包括的“课程平台”有通识必修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程平台、实践性教学平台、时事与专业认知平台;“模块”有通识选修模块、国际课堂模块、拓展模块、N证+竞赛教学模块、第二专业模块。
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要重在突出分类分层次培养,构建出以培养“四会”“五有”为特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复合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兼顾多样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总体战略目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