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理念 改革教学 推进发展—专访文法学院多俊岗院长
发布时间:2013-06-04 10:51 点击量:
背景: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国时期移植苏联模式,之后中苏政治上出现裂痕,各个领域的合作也因此破裂,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去模仿欧美的教育体系,因此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前行。之后的文革造成了教育停滞,人才中断的后果,但在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得到了质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呈现稳步发展的状态,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入学率显著提升。在1999年之后,高等教育步入了数量和规模扩张的时期,人才培养也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样去面对机遇与挑战呢?
记者:2011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在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方面,文法学院是如何考虑的?
多俊岗院长:今天的高等教育走了不少弯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过于突出的政治性;二是在方向上,走了一条不借鉴别人闭门造车的路线;三是不根据中国的经济结构盲目扩招,在教育上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四是教育高度功利化,缺乏竞争机制。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使培养的人才不与社会脱节,是培养社会的建设者,因此教育教学内容也应与社会需求相符。我院会针对此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解决。
“专业的评定以质量为本,教学的主体以学为本,教学效果以问题解决为本”是我院的办学方针。为此,我们的教学一是要理论学术化;二是教学要实际应用化。我们把培养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我院的重要办学目标。
想要从“以教为本”转化到“以学为本”是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这是个意识上的问题,只要意识上改变了,行动自然就会随着改变,让设想变成可操纵性的计划,为此我们开过了很多次的教师会议。本学期以来,我院教师队伍的理念整体上已基本完成转化,建立了把学习主体明确成学生,学习的角色要发生转变,也就是学习是学生的行为,教师的角色只能是配角,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自身的能力。为此,我们实行“项目教学”这一跨学科教育模式,就是要求教师上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念读书本。课堂通过各种活动来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不仅有理论知识更有实践技巧。比如,我们的模拟法庭,人力资源模拟招聘等。
记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文法学院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在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方面,如何实施重点突破?
多院长:作为新兴学校我们首先要解决基本规范、教学秩序的问题,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管理经验和优秀的管理队伍,使学校有一个新的提高。文法学院会以此为准绳,先规范再力争有自己的特色。
“项目教学”是文法学院推出的有力措施。为更好地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我院先对教师队伍进行理念转变,让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教课程是解决什么问题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能力运用它解决问题,让他们把所教的课程看成一个整体的大项目,并研究完成这个项目需要完成哪些小项目,再把小项目一一列为教学目标,根据既定目标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提高能力、解决问题、学到知识。但是,转变理念这一心理过程是痛苦的,根深蒂固的“你教我学”的教学理念并不容易改变。同时,“项目教学”这一新的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具有的知识与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积淀,具备极强综合能力,这对教师是个挑战,也是高校教师的必然要求。
对于文法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法学专业和英语专业,我们也有各自的具体措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面向三个方面:普通职员管理、行政职员管理、专业职员管理。旅游管理专业是面向旅游企业、酒店和会展服务。法学专业则是面向基层,例如法务工作者、事务法学、民法和商法方向。英语专业主要是进行语言学习,同时附加一门其他专业方向,便于学生就业,而不是单纯地学习了英语这一门语言。
文法学院会通过改革教学,迎评促建,达到学校和学生的双赢效果。